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详细内容
四川仪陇法院司法便民工作纪实
来源:人民法院报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9日作者:
民之所需我之所愿


 

——四川仪陇法院司法便民工作纪实


  “朱总故里,德乡仪陇”,在四川省仪陇县,不经意间就会看见这样的匾额或宣传语。“朱总”无需赘言,“德乡”又为何意?问一老乡,他说:“仪陇是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的故乡,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同志诞生的地方,他们的名字都有‘德’字,所以把仪陇叫‘德乡’。”但当地一位法官却说:“仪陇不仅仅是因为有两个德人而闻名,更重要的是‘两德’精神在这块大地上蔓延和传承。”以伟人、英烈为楷模,为人民司法,努力方便人民群众诉讼,民之所需,就是我之所愿,“德乡”法院、法官一直在努力。——题记

 

实践进行时


 

法槌在德乡院坝敲响


  “出门就见山,抬腿就爬坡;车在山巅走,人在云中游。”这是记者前不久在仪陇采访期间悄悄写下的几句顺口溜。仪陇的山峰多得数不清,乡间公路随形就势,依山而建,不少地段险峻难行,没点胆量别说开车,就是坐在车里身上都冒冷汗。

  这天一大早,记者一行从仪陇的新县城新政镇出发,不到50公里的路程,汽车足足开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老县城金城镇。

  到了金城法庭,没想到吃了闭门羹,办公室的门都锁着。一看表,8点20分。“是不是法庭工作人员还都没上班?”记者知道当地上班时间是早上8点30分,就此推测。“不可能!”同来的仪陇法院纪检组长李春涛十分肯定地说:“他们住在法庭,不可能没有人在!”李春涛正要掏出电话与庭长何刚联系,发现审判庭的门还开着,推门进去,一位女同志正擦拭着法台法椅。她告诉我们,今天是巡回法庭办案日,大家分两组,分别到不同地方办案去了,何刚带领的那组在土门镇。

  我们急忙上车,又走了近半个小时,来到土门镇。车子把我们送进一个院坝,院坝里早已围了一圈人,前面几排坐着,后面的干脆就站着。透过人群的缝隙,才看清这里正在开庭。一栋屋子的山墙正中,悬挂着“仪陇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红色条幅,条幅下鲜艳的国徽熠熠发光。

  “几点开的庭,怎么这么早?”记者把人群外维持秩序的书记员梁军叫到一边,悄悄问道。

  “8点开庭,早点开庭凉快一些,过一会儿就热得很啦,法官晒一下倒不要紧,主要是怕当事人和旁听的老百姓受罪。”梁军解释道。

  “记录怎么不用笔记本(电脑)?”看到明晃晃的天光下,书记员一边擦汗,一边忙着用笔记录,记者问梁军。

  “仪陇经济不发达,法庭没配笔记本(电脑),我们只有台式电脑,巡回开庭携带不方便,开庭笔录就是用手记。”梁军告诉记者。

  开庭还在继续,记者和梁军简单聊了几句,忙站在人群后面旁听。不远处有一个房子正在装修,时而传来刺耳的电锯声,主审法官不得不大着嗓门喊话,看得出他挺吃力,嗓音有点嘶哑。梁军告诉我,他就是金城法庭庭长何刚。

  一位老婆婆坐在旁听人员第二排的椅子上,时不时激动地插话,何刚几次强调法庭纪律,老婆婆还是要说。两位前排旁听人员回头,告诉老婆婆不能随意发言,老婆婆终于住了声。“她说的什么?”老婆婆满嘴浓重的地方口音,记者一句也听不懂,弄得一头雾水,忙向身边的也正在旁听的人打听。他告诉记者:“这个老太婆的媳妇(儿媳)是原告,她对媳妇有意见,在帮着被告说话。”

  从当事人庭审中的只言片语,记者了解到本案大概情况:原告刘福珍是被告麦生财的嫂子,她诉称1997的时候,政府修建唐巴公路,因占用其宅基地,拆迁安置时给其批准了92平方米用地许可,因丈夫麦生贵(麦生财胞兄)患病一直未修建新房,去年年底修建新房时,麦生财认为补偿地块是对两兄弟的共同安置,为双方共有,不能由原告独占,遂进行阻拦,于是刘福珍将麦生财告上法庭。

  “咚”,法槌清脆的声音在院坝里响起。尽管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但何刚还是宣布休庭,进行庭后调解。

  几位法庭工作人员摘下条幅和国徽,又把桌椅换到阴凉的地方,摆放位置也不再分审判席、原告席和被告席,而是把桌子放中间,桌子的外围放了一圈椅子。

  趁调解前休息的片刻,记者与何刚聊起来。

  问:“怎么不直接调解?”

  答:“当事人现在情绪很激动,要稳一下。”

  问:“为啥重新摆布桌椅?”

  答:“让大家坐拢(靠近)些,莫那么生分(没有距离感),调解效果好得多。”

 

亮点透视镜


 

“便、快、省”方便群众诉讼的“三字经”


  近年来,仪陇县人民法院把方便群众诉讼作为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和“打造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的重要内容,把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需求当做第一信号,积极落实便民利民举措,以“便、快、省”为原则,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司法服务,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

  便,即便利。仪陇县地处山区,坡高路陡,群众居住分散,一多半的农村居民住在山谷中,出行很不方便。为此,仪陇县法院采取多种措施,方便人民群众诉讼:大力开展巡回审判,建立“院坝法庭”、“假日法庭”,还针对个别区域发案集中,有一定共同性的特点,建立了“琳琅景区法庭”、“龙岗气田法庭”、“交通事故法庭”、“医患纠纷法庭”。去年以来,该院巡回办案120件,有98件就地调解结案;在未设法庭的乡镇设立“法官工作室”,法官每周四定期到“法官工作室”工作。2011年至今,“法官工作室”发放“法官便民联系卡”500余张,接受咨询1000多人次,书面、网络、电话答疑400多人次,协助排查化解纠纷300多件;创新审判工作方式,利用电话、手机短信等,随时随地和当事人沟通调解案件,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百条短信劝和离婚夫妻”的故事,一时成为当地群众广泛传颂的佳话;常年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利用广播、展板、宣传画、实例讲解等形式,深入乡民村寨,田间地头,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快,即快捷。推行即时立案制度,对起诉材料齐全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实行“一站式”服务,15分钟内办理好立案手续;对符合立案条件的调解确认案件,30分钟内结案;在送达法律文书时,能直接送达的,利用“巡回法庭”、“法官工作室”等机制,一律直接送达,减少当事人的诉讼等待时间,并借以熟悉案情、掌握重要的案外信息,为快速审结案件打基础。目前,该院法律文书直接送到率达到87.9%;积极推行小额速裁制度,9.8%的案件通过小额速裁,在短时间内得以结案;对老、残、孕等弱势群体和涉“三农”案件开通快捷通道,快审快结快执。

  省,即节省。针对仪陇县100多万人口中有20多万人外出务工的实际,该院要求,尽量把涉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案件安排在“黄金周”等时间审理,利用他们回家探亲的机会进行诉讼,尽量节省他们往来费用,减少误工损失;针对交通不便的实际,该院充分发挥“巡回法庭”、“法官工作室”作用,实行预约立案等制度,节省当事人来往法院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针对仪陇县属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困难的当事人较多的实际,该院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简化司法救助手续,确保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2011年,该院共为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48万元,为16名困难当事人发放执行救助金13万余元。

  “便、快、省”三字经,受到辖区群众热烈欢迎。谢瑞年老人因中风行动不便,他起诉的赡养案件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就地宣判,宣判时,老人嘴唇翕动,不能言语,热泪不止,当地群众掌声轰鸣,一片叫好声。

 

点评


  仪陇是红色老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仪陇县法院在“打造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中,坚持发扬传统,改进工作作风,认真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司法为民举措,工作做得实、做得细、做得好,真正体现了人民法院的“人民性”。

  仪陇县法院不断健全“巡回审判”、“黄金周审判”等工作机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司法服务的需求。仪陇是典型的农业县,这些年,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但还不发达,农村交通还比较困难,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人民群众诉讼,包括法律咨询等多有不便,迫切需要法院改变工作作风,改变“坐堂办案”的工作模式,法官深入乡民村寨中办案、提供法律咨询等,既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司法服务,又和人民群众拉近了距离,可以说达到了彰显司法公信、惠及人民群众的双赢目的。

  希望仪陇法院坚持下去,在以往创建无诉社区、大调解格局的基础上,把工作做得更好,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仪陇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昌文